最佳阵型的核心在于理解舰船类型与战斗机制的联动关系。游戏中的阵型并非手动调整,而是由系统根据舰船类型自动分配前、中、后排站位。前排通常由防御型舰船(如护卫舰、驱逐舰)承担伤害,中排部署半坦或辅助型舰船(如卫士支援驱逐舰、红宝石护卫舰),后排则安排输出或治疗单位(如苔原载机型、澄海基础型)。这种分层结构能有效分散敌方火力,同时保证己方核心输出的生存能力。需舰队在战斗时会优先攻击敌方前排单位,因此前排的生存能力直接决定了整体战斗的持久性。
资源分配与舰船强化是优化阵型的基础条件。在游戏前期,应优先升级资源采集类建筑(如小型综合工厂、金属炼化工厂),确保金属和晶体的稳定供应,为舰船生产和强化提供保障。工程舰的采集效率可通过技术点强化提升,建议优先点出采集加速和仓库扩容技能。中型工程舰(如721载货型)的编组能显著提高资源采集效率,而战斗舰船的强化需侧重前排护甲与后排输出。澄海级护卫舰在点满科技后能对巡洋舰造成高额伤害,而雷利亚特级则擅长快速清理敌方护卫舰,这些特性需在阵型搭配中予以考量。
舰船的功能分工与伤害类型匹配是阵型策略的关键。游戏中的舰船伤害分为火炮、鱼雷、导弹、光束等类型,针对不同目标效果各异。火炮对小型舰和无人机效果显著,鱼雷针对中型舰,而导弹则适合高伤害慢速打击。阵型布局需避免单一舰种堆砌,例如纯小型舰容易被针对性克制,而缺乏前排的舰队会导致后排暴露在火力下。合理的搭配应包含防空单位(如离子红宝石)、反护卫舰单位(如雷利亚特隐身型)以及对大型舰特化单位(如阋神星重炮型),形成互补的火力网。
动态调整与战场适应性是高端阵型的进阶要求。尽管系统自动分配站位,但玩家可通过舰队编组间接影响阵型效果。将高速侦查舰与工程舰混编能提升远距离行动效率;增援功能可突破指挥值限制,但需注意增援后舰队会转为普通航行速度。在对抗高等级野怪时,分舰队诱敌战术(如用垃圾船吸引增援舰队)能创造局部优势。封锁任务中保留红色野怪基地可持续刷取经验,但需根据舰队状态及时撤退维修。
后期阵型的优化需结合同盟协作与特殊舰船研究。加入活跃同盟能共享矿区资源,并通过同盟频道快速应对敌对攻击。高级舰船如永恒风暴级战巡或太阳鲸航母可通过蓝图研究解锁,其高额指挥值需通过增援功能融入舰队。采矿平台的部署(如高级采矿平台提供10%-30%效率加成)能减少计划圈占用,而前哨站连接资源点可节省工程舰操作。赛季重置后需重新规划发展路线,但勘探协议等机制能为种田玩家提供保护。